翻开中医的历史,最早成熟的医疗技术是按摩导引与针灸,而后汤药才逐步成熟。1973年在我国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了三号汉墓,就是佐证。在出土的众多文物中,而作为宫廷用物的3篇记载有关经脉灸法的帛书,是目前见到的《本草经》,《内经》以前的珍贵医学文献,也把对中医艾灸的认识大大提前了。通过这3篇残缺不全的文字,我们依然能够窥测远古先民以艾条治病的起源、方法和应用。历史上有不少的记载:
在医经《神农本草经》里就有了记录,那时不叫这个名,而是以白蒿的名字出现。按语中这样写到《尔雅》云:“冰台,郭璞云‘今艾,白蒿也’”。
孟子說:「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。」意思是,大病可以使用置放長久的艾草治癒,因為艾草本身的保存期限越長,療效越好。
《荊楚歲時記》上記載:「五月五日,四民並蹋百草,又有鬥百草之戲。採艾以為人,懸門戶上,以禳毒氣。」这是南朝古人所撰寫的文章,可見艾草在千年以前的端午節就使用艾草來趨避晦氣,也有人將艾草編剪成老虎的形狀,用來辟邪,俗稱「艾虎」。
《诗经》中则记载:“呦呦鹿鸣,食野之苹。苹即陆生藩蒿,俗呼本草是矣。”“彼採艾兮,一日不见,如三岁兮”。可见艾草对于民生的重要性是不可缺少的。
古人常把艾叶称为医草,《博物志》中说:用圆而平整冰块,收集日光在艾上,艾叶就会燃烧起来,所以《尔雅》中又称艾叫冰台,灸草。
《汉书,张衡传》曰:珍萧艾于重笥兮,谓蕙芷之不香也。‘萧艾’是古代的艾蒿,‘笥’古代装衣和食的框,‘蕙芷’即香草。意为艾蒿比装粮食和衣服的框还珍贵,不是香草的香草。(那时候还没有家具)
俗话说: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”。悬艾驱邪防病的习俗一直在民间传承,各地有各地的做法,都有史料记载:宗懔的《荆楚岁时记》中记载曰“鸡未鸣时,采艾似人形者,揽而取之,收以灸病,甚验。是日采艾为人形,悬于户上,可禳毒气。” 晋代《风土志》中则有“以艾为虎形,或剪彩为小虎,帖以艾叶,内人争相裁之。以后更加菖蒲,或作人形,或肖剑状,名为蒲剑,以驱邪却鬼”。 清代顾铁卿在《清嘉录》中有一段记载“截蒲为剑,割蓬作鞭,副以桃梗蒜头,悬于床户,皆以却鬼”。南方把艾和菖蒲一起艾,北方单独插艾,而在台湾把艾和榕枝一切查,并贴对联:“手执艾旗招百福,门悬蒲剑斩千邪”、“插榕较勇龙,插艾较勇健”。
《云籍七签》说:鲍姑上河南陈留县人,名潜光,仕宦家庭出身,自幼博览群书,尤喜医学,精通针法,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治学家。后来随葛洪在广东罗浮山炼丹行医,其足迹遍及广州、惠阳、博罗等地。她治赘疣、赘瘤最为得心应手,具体方法上采用自越秀山脚下的红根艾,制成艾绒,用火点燃,在女子的脸上熏灼,不久,脸上的疙瘩便全部脱落。这些在《鲍姑祠记》中有所记述:“鲍姑用越岗天产之艾,以灸人身赘瘤,一灼即消除无有,历年久而所惠多。”由于鲍姑医德高尚,深受群众的爱戴,至今广州越秀山麓三元宫里,还设有鲍姑殿和塑像,并留有楹联两幅:
“妙手回春虬隐山房传医术、 就地取材红艾古井出奇方”
“仙迹在罗浮遗履燕翔传史话、医名播南海越岗并艾永留方”
艾有参功百草之王
灸有神效万法之首
至于艾在饮食上的文化就更多了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