灸疗的渊源与发展

        灸疗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t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瘐 病作斗争的产物。灸疗历史悠久,其起源已难稽考,但从文物出土、社会发展规律、文献记载等方面探索,远在文宇创造前即已萌芽。火的应用为灸疗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。当人们发现身体某一部位的病痛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或绥解,在利用火的过程中不慎被火灼伤了某处,竟使某种疾病得到减轻或消失,于是便主动用火烧灼治疗更多的病痛。通过长期的实践,从用各种树枝施灸,发展到用艾施灸,形成了灸法。因当时尚无文宇,故不可能有这方面的记载。

        关于灸疗,考古学者在甲骨文中发现了商周时应用灸法治病的记载,如《殷墟文字乙编》632片卜辞中有一个“x”字,这个字象一人卧病在床上,以木火灸病之形,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《左传》,它详细记载了公元前518年医缓给晋景公珍病时的一段话,医缓说:“疾不可为也,病在宵之上,膏之下,攻之不可,达之不及,药不治焉”。这里所讲的“攻”,即指灸法,“达”即指针 砭。“灸”字,在现存文献中最早提及的是《庄子.盗跖篇》: “正所谓无病而自灸也”。从中可以看出,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灸疗就已经盛行。

1973年底,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(墓葬于公元前168年)出土的帛书中,有两种传本的古代经脉著作,一种是《足臂十一脉灸经》,另一种是《阴阳十一脉灸经》(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对这些帛书进行了注释,并根据各书内容,分别予以定名),这两种帛书,是目前记述灸法最早的医学文献,其中《足臂十一脉灸经》 较《阴阳十一脉灸经》关于灸疗时论述多而详,该书治疗部分专用灸法,不用药物和针剌,当某一脉出现病候时,就在该脉上施灸, 当时尚未涉及具体腧穴,也没有体现辨证施治的思想。

        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代的《黄帝内经》,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著作,该书对灸疗的起源、适应证、处方及禁忌症记载颇多,为灸疗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。

        汉代张仲景的 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二书,不仅被后人推崇为经方的鼻祖,而且也是关于灸疗的宝贵文献。书中论火灸者27 条,内容既有可灸或禁灸的圮载,也有误灸造成坏症、变证及应用 救逆法洽疗的经验。这些记载,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指导后世的灸疗临床有重要的实际意义,其“阳证宜计,阴证宜灸”的准则,对后世医家有深远影晌。

        随着灸疗学的发展,出现了很多灸疗专著,其中三国曹操之子 魏东平王曹翕撰集的《曹氏灸方》七卷,为较早的灸疗专著,惜巳失佚。

        魏晋时期皇甫谧,根据《素问》、《针经》、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》三部书的内容,经系统整理后,编著成《针灸甲乙经》。书中论述脏腑、经络,详载全身349个经穴的部位,主治、艾灸壮数, 并介绍了晋以前针灸治疗各料疾病的丰富经验800多条。书中关于针刺与灸疗多相提并论,很少单独论述,处方亦仅列取穴,很少注明 用针、用灸,对灸疗的禁忌症论述较详,并明确提出28个禁灸腧穴。该书对后世颇有影响,并先后传入日本、朝鲜等国,对灸疗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。

        东晋葛洪撰《金匮药方》百卷,简约为三卷,称《肘后卒救方》,书中收录了多种灸疗方法,对重危病症施灸方法记载较详,首创了隔物灸。葛洪是倡导灸疗的先驱,并引起了人们对灸疗治急症的重视。葛洪的妻子鲍姑,擅长灸法,尤以洽疗赘瘤与赘疣而闻名。

        晋隋时医家陈廷之,是继葛洪之后又一位倡导灸疗的先驱者, 且发展了葛洪的灸疗学说。陈氏所著《小品方》是我固古代一部重要方书,由于该书久已亡佚,故很少有人注意,而使他默默无闻。 宋代孙兆《校正唐王焘先生外台秘要方序》云:“且古之如张仲景、《集验》、《小品方》最为名家”。陈氏灸方的特点是取穴甚少,而灸壮甚多。

        唐代孙思邈撰集的《各急千金要方》、《千金翼方》,提偶艾灸与药物结合运用,灸与针并用,注重灸量,施灸壮数多至几百壮, 书中收载了多种隔物灸法,如隔蒜灸、豆鼓灸、黄蜡灸、阽盐灸、 黄土灸等。还有用竹筒(箭繂)及苇筒塞入耳中,在筒口施灸以治耳病的“筒灸”。唐代王焘倍加注重灸疗的应用,指出:“是以御风邪以汤药、针灸、蒸熨,随用一法皆能愈疾,至于火艾,特有奇能。” “医之大术,宜深体之,要中之要,无过此术” 。故书中 “不录针经,唯取灸法”。唐代已有了 “灸师”这一专业职称,说 明此时我国灸疗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。

        宋代颇为重视灸疗,这一时期有关灸疗的论著亦较多,丰富了灸疗学的内容,使灸疗学有了进一歩发展。《太平圣惠方》、《普济本事方》、《圣济总录》等方弔收集了大量灸疗处方,其中以《圣济总录》内容最广,该书笫191〜194卷为针灸部分,用灸法治疗的病症有50多类。窦材撰《扁鹊心书》 三卷,书中分述“黄帝灸法”、 “扁鹊灸法”及“窦材灸法”,附治验案例40余个,内容简明扼要,所论颇具特色。为了防止和减少烧灼痛,书中还载有“睡圣散”,使病人在昏睡中施灸,这是将麻醉方法应用于灸疗的最早记载,《针灸资生经》是王执中编撰的一部针灸名著,书中对于艾灸 疗法论述甚详,辑录了许多前人经验及自己的体会,所列病症中有 140余祌施用灸法,可以说是集宋以前艾灸治法之大成,其资料一直为后世计灸医籍所引用。闻人誉年的《备急灸法》—书,虽篇傾不大,何内容翔实,所用处方多为怍者亲自应用有效的灸治急病骑

方,体规了闻人氏急症用灸的学术思想。庄绰的《灸耷肓俞穴法》 是一部著名的灸痨专箸,对后世颇有影响。

        元代罗天益为东垣弟子,著《卫生宝鉴》一书,其特点是以 «内经》及东垣学说为指导,主张计灸与药物并重,强调温补脾胃用灸、防洽中风用灸,危亦林撰《世医得玫方》十九卷》载录大量灸疗处方,共59种,较为实用。

明代是我国针灸的全盛时期,出现了 “桑枝灸”、“神针火 灸”,这类灸法以后又发展为“雷火针灸”。艾卷灸法最早见于明初 的《寿域神方》。这个时期又出现了灯火灸、阳燧灸等灸疗方法。 明初陈会曾著《广爱书》十卷,未传于世,后由其徒刘瑾就其中一卷补辑而成《神应经》,书中笑于针灸方面的论述对后世影响较 大,先后被高武、杨继洲在其著作中转载。高武在《针灸聚莫》中 载录了多家灸法及本人的临床经验。杨继洲在家传《卫生针灸玄机秘要》一书基础上迸行扩充,并由靳贤枝补编成《针灸大成》,总 结了明以前灸疗成就。张介离詢《类经图冀》,于第五卷“针灸诸则”节,明确提出五条灸法的注怠事项,并于十一卷“诸证灸法要穴”中介绍了各类病症的灸疗处方。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、李梃的《医学入门》汪机的《计灸问对》等书,均对灸疗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。《普济方》是一部综合性医籍,其中专设针灸门, 介绍了大量灸疗处方,为研究灸疗学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料。

        淸代吴谦等人撰集的《医宗金鉴•刺灸心法要诀》用歌诀的形式阐明各种灸法的内容,便于初学和记诵,其中卷八十六介绍了19 种病症的灸疗处方及操作方法。陈廷铨“集数家遗藴,而合为一 编”,撰成《罗遗编》三卷。该书突出奇穴施灸,介绍了六十六个奇穴的定位、主治及施灸方法,还载录五十多个病症的灸疗处方,不失为有价値的灸疗书藉。《采艾编翼》这一灸疗专著,全书共三卷,所录多为山野医生的临症经验,有浓厚的跑方特点,并强调灸与针刺、药物并用。吳亦鼎汇集历代各家灸法编著成《神灸经纶》一书,介绍灸法并重视候脉、辨证,为本书主要特点,该书对灸法有所发挥并有独特风格,是历史上有较大影确的灸疗专著。淸代末年,由于统治阶级拘于封建礼教,于1822年竟以针刺火灸,究非奉君所宜”的荒谬瑝由,下令停止太医院使用针灸,废止针灸科, 一般“儒医”也重汤药,轻针灸。鸦片战争失敗以后,由于帝国主义入侵,排斥、攻击中医药学,使中医事业包括灸疗学更趋衰落,几至一镢不振。然而,由于灸疗经济有效,便于掌握,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,因而灸疗方法仍在民间广为流传,各地有识之士,仍创办学社、学校,培养人才,为发扬灸疗学傲出了贡献。

        新中国成立以来,祖国医学获得了新生,使灸疗学得以复兴与繁荣,各地先后成立了中医学院、中医院,设置了针灸专业和专科,并建立了专门研究机构,使灸疗学在教学、医疗及科研等方面都获得了很大成就,通过多年的研究,对灸疗的机理,灸疗对人体生理、病理影响等都取得了很大进展,为灸疗学的发展展现了美好的前景。目前各地发展尚不平衡,有一些医疗单位的针灸科在临床治疗中很少用或裉本不用灸法,灸疗学这一祖国医学的宝贵财富,在部分地区面临失传的可能,应引起针灸界的重视。

        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,使灸疗学的内容更丰富与完善,无疑是有志于研究祖国医药学者的重要任务。只要肯于钻研,勇于实践,灸疗学必将煥发出更如绚蔺夺目的光彩,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更大贡献。


古籍对艾叶记载选录 2018-01-12 20:57
艾灸注意事项 2018-01-09 00:58
艾文化 2018-01-12 20:45
葛洪、鲍姑论灸疗 2019-04-06 14:57
王焘论灸疗 2019-04-06 15:06
古代艾绒的加工方法 2019-04-26 22:25
王焘论灸疗 2019-04-06 15:06
孙思邈论灸疗 2019-04-06 15:05
施延之论灸疗 2019-04-06 14:58
葛洪、鲍姑论灸疗 2019-04-06 14:57
-->

网站导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