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机,字仲景C约公元150〜219年),南阳涅阳C今河南南阳 邓县)人,东汉末年著名跽学家。张氏“勤求古讥”、“搏罘众 方”,结合自己的临崧实践,撰《伤寒卒〈杂〉病论》十六卷,倡 导汸寒六经辨证和杂病約八纲辨证原则,发展丫中闵辨证论治理 论,提出了针灸治疗伤寒杂疴盼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,对后徙影响 较入。他的著作经晋代王叔和的编次,又经宋代高保銜、^^奇、林 亿铮人的校正,成为现在的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耍略》二书a 二书 不仅被后人锥崇为经方的鼻祖,而且关于灸疔的记载也是宝贵的文 献,书中论火灸者有27条,内容既有可灸或禁灸的记载,也有误灸 造成坏症、变症,应用救迪法治疗的经验,因此,这呰论述在很大 程度上,对于指导后世的灸疗临床有重耍的意义。“阳汪宂针,阴 证宂灸”时主张,对后性医家有深远影响。
阴盛阳虛可灸
仲景在其著作中,对灸法的施用范围,充分体现了叨盛阳虚可 灸的原则。急性热病早期,以实热为主,不宜灸疔,及至三阴,多 属虛寒或真阳衰竭,特别是对脉微(甚至无脉)、四肢厥逆等急重 症候,灸之尤宜^这一原则,长期为历代医家所遵循。所论灸疗适 应证有九条,其中《伤寒论》七条,《金S要略》二条:
1 •少阴病,吐利,手足不逆冷,反发热者,不死I脉不至 者,灸少阴七壮(《伤寒论》292条>*
17
按:此条论少阴病,阳气已微,今吐利交作,阴液又伤,终因 经气未绝,可借灼艾以逋其阳a度安常云:“肾之原出于太溪,药 力尚缓,惟急灸其原,以温其脏尤可挽其危”。
2 -少阴病,得之一二日,中和,其背恶寒者,当灸之,附 子汤主之(《伤寒论》304条)。
按:此条为少阴病之偏于阳虚者。“当灸之”仲景未言其穴, 常器之云:“当灸膈俞、关元俞、背俞第二行”。
3 -少阴病,下利,脉微涩,呕而汗出,必数更衣,反少者, 当温其上,灸之(《伤寒论》325条)。
按:本条论述少阴虚寒下利,阳虚气陷的证治。本条为少阴病 篇最后一条,以灸法收觅,一则提示临证治病当注意药、针、灸并 二则提示灸法最为方便,易取而求效甚速,进而说明少阴病当
灸。
4.伤寒六七曰,脉微,手足厥冷,烦躁,灸厥阴,厥不还 若,死 <《伤寒论》条> ,
按:本条论述厥陌病阴盛阳亡的危候&在此危急之时,当急炤 灸法回阳为先。《灸厥阴”,常器之云I “灸太冲穴,以太冲二穴 为足厥阴咏之所注。,
5.伤寒脉促,手足厥逆,可灸之 <《伤寒论》3的条)。 按^ “促”是阳脉,“厥逆”莛阴证,阳欲胜阴而力不及,故
治疗以温灸通阳。仲设未言灸穴,后人理解为当随其症而选之,多 主张选用关元、气海等六。
6 .下利,手足厥冷,无脉者,灸之不温,转脉不还,反微嗬 者,死。少阴负趺阳者,为顺也(《伤寒论》362条
按:下利而手足厥逆,为真阳裝竭,病极危重,急宜取大艾炷 重灸,若灸后仍手足不温,脉搏不还,在这种情况下再发生微喘, 是背不纳气之表现,预后不良。 .
7 •烧针令其汗,针处被寒,核起而赤者,必发奔豚,气从少 腹上冲心者,灸其核上各一壮,与桂枝加桂汤,更加桂二两也
18
C《伤寒论》117条)•
» .救卒死,而张口反折者方,灸手足两爪后,十四壮了,饮 以五毒诸音散,有巴豆者(《金®要略》杂疗方第二十三)。
按:太阳经脉行身之背,阳明经脉行身之前,环唇挟口,邪中 其经卒然而死,則有张P反折之状,爪甲为三阴三阳经之终始,十 二经脉井六之所在,灸之使阳气回,气通而苏。
9 .救卒死而四肢不收,失便者方*…•灸心下一寸,脐上三 寸,脐下四寸,各一百壮瘥〔《金匮要略》杂疔方第二十三)•
按*程云来:“卒死而四肢不收者,无阳以行四末也” *
从《伤寒论》343、362等条文来看,三陌经的阳气欲绝已达危 境,被后人称为医方之蚤的丨中景,尚且不用药物救治,而依赖于灸 法,可见灸法确有卓效。
<二>阳盛阴虚忌灸
仲景认为_阳实®不宜用火洽。所谓火,当包括艾灸、熏熨、 温针、烧针等内容,而阳证用灸易出现$证、坏证。《伤寒论》因 灸疗不当误治的条文有18条,其中属于三阳篇的17条,均与热症用 灸有关I属于三阴篇的1条,此虽属阴证用灸,但为阴虚用灸所 致*综观仲景关于灸疗的禁忌及因误用灸疗出现变证,可概括为以 下三个方面:
1 .各种热证3温病,中暍,伤寒的太阳病、阳明病,厲正气 未衰,邪势鸱张的脉浮实、身热、谵语、腹满等。如《伤寒论》 221条:“阳明病,脉浮而紧,咽燥口苦,腹满而嗤,发热汗出,不 恶寒反恶热,身重* ■若加温针,必沭饧烦躁不得眠”。此条论 阳明之挟有表脉及半表里证,在这种复杂情况下,若使用温计法, 必然要引起惊恐、煉躁,不得安眠。
2.表证t具有发热、恶寒、脉浮、头痛症等。如《伤寒论》 115条:“咏浮热甚,而反灸之,此为实^实以虚洽,因火而动,必 咽燥吐血” o此为脉浮发热的表实证候,若医生反用灸法,使火动 内热,必导致咽燥而吐血《又如《伤寒坨》116条3 “......脉浮,宜
19
用汗解。用火灸之,邪无从出,因火而盛,病从腰以下,忍重而 痹,名火逆也”。此段说明外感表证,误用灸法,将导致表邪闭郁 不得外解,灸火内攻,限热愈盛,热郃于上,阳气不得下迖s故腰
以下沉重麻木疼痛而成痹病因误火所致,故名火逆。
3 .多种虛证:表甩傧虚,阴液祜少,脉持微数,潮热等均 为禁灸之证&如《伤寒论》1^3条:“微数之脉,镇不可灸&因 火为邪,则为烦逆,迫虛逐实,血散脉中5火气虽微,内攻有力, 焦骨伤筋,血难复也” & “皦数之脉,即数而无力之脉,主阴 虚火旺,施灸则唿砵证,致使阴允更虚,笳骨臾滿而焦祜,火热 愈焚,血散脉中而难鉍,使虛者愈虛,实者愈实,故曰“追虚逐 实〃 •
第二节